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并進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和“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根據二十大報告精神和中央相關安排部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必然成為鄉村產業振興乃至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鄉村特色產業的內涵特征與增收邏輯
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是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鄉村特色產業作為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如下幾個鮮明特征:
首先,鄉土特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要以鄉村特有資源為基礎。這些資源主要包含特定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傳承、風俗習慣與生計模式等要素。鄉村特色產業包含多種業態。除了依托特色農產品資源發展的特色農業之外,還應當包括依托當地能工巧匠技術傳承發展的特色手工業,依托獨有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發展的旅游康養產業等等。
其次,內生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有穩定可持續的內生發展動力。在不依賴外部補貼的情況下實現穩定發展,生產、輸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突出區域特色,產業布局合理。相鄰區域內往往特色農產品、自然風光以及風土人情相似度較高,鄉村特色產業應當避免同質化與惡性競爭,在特色產業同質化較高的區域內應實現鄉村特色產業集聚,合理化產業鏈空間布局,提升特色產業影響力。
最后,惠農為本。鄉村特色產業要在持續發展的同時保障惠農底色。通過多種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特色產業惠農力度?!?a href="http://www.hg20330.com/company" target="_blank">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農民入股+保底分紅”“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鏈接機制有效提升了產業融合程度的同時,降低農戶經營風險并增加了特色產業增長對農戶的收益共享力度。
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水平增長的方式多種多樣。第一,農產品加工業、旅游康養產業等行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有效提升當地農戶的工資性收入。第二,農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可以獲得土地租金,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合作社、公司經營的可以獲取股份分紅,特色產業發展通過這類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農戶財產性收入。第三、小農戶與龍頭企業對接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增加經營性收入,例如畜牧業龍頭企業將帶犢母牛交給農戶飼養,并為農戶提供包括防疫、飼料、繁育等服務,最終以協議保護價回收牛犢的“寄母還犢”模式,可以顯著降低小農戶的牲畜病死率,提升當地農戶的經濟收益。整體而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對當地農戶的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以及經營性收入均存在顯著拉動作用。
二、新時代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與惠農成果回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圍繞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豐富鄉村產業業態等主題,積極推動三產融合并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行動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
鄉村產業規模日趨壯大,特色產業蓬勃發展。過去十年,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累計建設15.6萬座初加工設施、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近25萬億元;鄉村休閑旅游業穩步發展。推介1000多條精品線路,全國休閑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到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2萬多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200多億元。創響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品牌。
特色產業帶動三產融合卓有成效。特色產業發展跨界配置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促進產業深度交叉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融合主體大量涌現,截至2021年,國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余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59家。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223萬家,家庭農場390萬個。融合業態多元呈現,發展綜合種養等循環型農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過3000萬畝;發展中央廚房、直供直銷等延伸型農業,2021年農副食品加工營業收入達4.8萬億元;“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信息等產業快速發展。融合載體豐富多樣,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68個、國家農業科技園32個、農產品加工園1600個,創建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182個、農業產業強鎮1309個。建成甘肅定西馬鈴薯、江西贛南臍橙、陜西洛川蘋果、湖北潛江小龍蝦、重慶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產業集群。
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特色產業發展增收效應明顯。各地發展企農契約型合作模式,截至2018年已有1億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訂單,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促進產銷對接,2018年農業農村部舉辦的各類產銷對接活動,帶動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超過500億元,促成簽約項目300億元。加強人才培育,在22個脫貧任務重的省份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組建科技服務團,培訓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2萬余人。
三、未來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舉措
未來一段時間內,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應當在“樹品牌”“促融合”“帶小農”“?;蒉r”等方向發力,將鄉村特色產業建設成為“有名氣”“有實力”“有特色”“有情懷”的強農富民產業,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因地制宜,打造知名品牌。一是充分利用當地特有農業資源,講好特色產業故事。發掘特色農產品的營養健康價值與歷史文化屬性,尋找產品差異化優勢、增強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強品牌宣傳推介,做好“一縣一特”“一村一品”評選工作,定期舉辦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宣傳推介會,增強外界對特色農產品品牌認知程度。三是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把握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網絡電商、自媒體、直播平臺等在線資源發展“互聯網+農業”,提升品牌影響力。
進一步推動三產融合,提升鄉村特色產業附加值。一是繼續建立完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農業科技園、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一系列三產融合載體類項目,進一步優化項目立項、考核監督機制,促進地方建立各類農業產業集群。二是城鄉統籌發展,盡可能將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在縣域,在近郊鄉村發展休閑康養產業,推動產業合理布局與鄉村產業融合升級。三是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創新鏈。因勢利導貫通農業產業鏈并加強產業鏈不同環節之間的聯系,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生產環節提升價值鏈,加大科創投入提升產業發展潛力培育創新鏈。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完善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一是培育多種類型的服務主體。以鄉村社區為主體,廣泛成立政府公益性服務組織,重點培育由當地農民組成的綜合性服務組織,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小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服務。二是探索多樣化的服務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依據小農戶的托管需求發展土地托管的半托管與全托管服務。三是發掘信息技術在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中介作用,打造信息平臺。整合各方資源為農戶提供農業信息、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農業保險以及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等全方位的服務與資訊,在勞動力大量轉移背景下幫助小農戶維持正常農業經營并及時對市場信息作出反饋,做好小農戶深度嵌入現代農業體系的橋梁。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特色產業發展的惠農本色。一是推動“保底價+市場二次聯動”的“二次分紅”模式,根據市場行情保障農戶超過規定產量生產的增值收益。二是多樣化推進“股份合作”模式,落實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構建由相關利益群體參與的股份合作機制,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結成聯股、聯利的共同體,進一步提高農民財產性收益。三是推廣“訂單農業”模式,龍頭企業將某一生產環節外包給農戶并提供種苗和全套服務,降低農戶前期投入的同時,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作者:王國剛 趙思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